×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首页 关于我们 专业领域 专业人员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律师观点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首页 > 新闻资讯 > 利息能否纳入追偿范围?

利息能否纳入追偿范围?

 2025-10-290
[摘要]在民事活动中,追偿权纠纷时常伴随利息主张的争议 —— 保证人代偿债务后能否索要利息?合伙人垫付费用后能否主张资金占用收益?债务人逾期未还追偿款时利息如何计算?

 

在民事活动中,追偿权纠纷时常伴随利息主张的争议 —— 保证人代偿债务后能否索要利息?合伙人垫付费用后能否主张资金占用收益?债务人逾期未还追偿款时利息如何计算?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明确利息是否属于追偿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构建了追偿权及其范围的规制体系,其中利息的追偿规则因 当事人约定法律规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结合 2025 年最新司法实践,系统解析利息纳入追偿范围的法律依据、情形分类、计算标准及实务要点,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

一、核心前提:追偿权的法律性质与行使基础

要判断利息是否属于追偿范围,需先厘清追偿权的本质属性与行使条件,这是认定利息追偿合法性的基础。

(一)追偿权的法定内涵

追偿权是指民事主体在为他人承担责任、垫付费用或清偿债务后,依法向应承担最终责任的主体主张返还的权利。其核心特征在于 替代履行后的权利救济,本质是对追偿权人财产损失的补偿。

根据权利产生的依据,追偿权可分为三类:

1.担保追偿权:保证人、抵押人等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民法典》第 700 条);

2.合伙追偿权:合伙人超出自己应承担份额清偿债务后,向其他合伙人追偿的权利(《民法典》第 973 条);

3.无因管理 / 不当得利追偿权:因无因管理垫付费用或因不当得利返还财产后,向受益人追偿的权利(《民法典》第 985 条、第 988 条)。

无论何种类型,追偿权的行使均需满足两项要件:一是追偿权人已实际承担责任或垫付费用;二是被追偿人对该责任或费用负有法定或约定的最终承担义务。

(二)利息纳入追偿范围的法理依据

利息之所以可能纳入追偿范围,根源在于追偿权人因垫付资金产生了 资金占用损失。从法理上看,这种损失具有合法性与必然性: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追偿权人将资金垫付给第三方后,丧失了利用该资金获取收益的机会(如存款利息、投资收益);

被追偿人因追偿权人的垫付行为免除了即时付款义务,实质上获得了资金占用的利益,按照 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应赔偿相应损失。

《民法典》第 577 违约责任条款与第 584 损失赔偿范围条款,为利息追偿提供了直接法理支撑 —— 被追偿人未及时返还垫付款项,构成违约,应赔偿包括利息在内的实际损失。

二、法律依据:利息纳入追偿范围的核心条款解析

利息能否追偿、如何追偿,关键在于准确适用《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这些条款形成了 约定优先、法定补充的完整规则体系。

(一)约定优先规则:《民法典》第 700 条的 当事人另有约定

《民法典》第 700 条明确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有权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 这里的 另有约定不仅包括追偿的本金范围,也涵盖利息的计算标准、起算时间等内容。

该条款确立了利息追偿的约定优先原则,即只要当事人在担保合同、合伙协议等文件中明确约定了追偿时的利息条款,且约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如不超过法定利率上限),法院通常会予以支持。例如,融资担保公司与借款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 若发生代偿,借款人自代偿之日起按年利率 12% 支付资金占用费,该约定合法有效,担保公司代偿后可依约主张利息。

(二)法定补充规则:司法解释与合同编通则的兜底适用

当当事人未约定利息条款时,利息能否追偿需依据法定规则判断。相关法律依据主要包括: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民法典> 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 18 :明确规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担保人,有权在承担责任的范围内追偿 包括利息在内的实际损失,为法定利息追偿提供了直接依据。

2.《民法典》第 468 :非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无因管理追偿),适用合同编通则的规定,包括利息损失的赔偿规则。

3.《民法典》第 584 :违约损失赔偿范围包括 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资金占用利息属于典型的 可得利益损失

根据上述规定,即使当事人未约定利息,追偿权人仍可主张法定利息,以弥补资金占用损失。

(三)利率上限限制:《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参照适用

无论是约定利息还是法定利息,其计算标准均不得违反利率上限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利息标准进行规制:

约定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4 倍的,予以支持;

约定利率超过 LPR 4 倍的,超过部分不予支持;

未约定利率的,法定利息标准通常按 LPR 计算。

例如,担保人主张按年利率 24% 追偿利息,若当时 LPR 3.85%4 LPR 15.4%,则超过的 8.6% 部分将不被法院支持。

三、情形分类:利息纳入追偿范围的实务类型与处理规则

司法实践中,利息能否纳入追偿范围需结合 是否有约定”“追偿权类型”“过错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不同情形的处理规则存在显著差异。

(一)有明确约定:按约定追偿利息,不得突破利率上限

当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利息条款时,处理规则最为清晰,核心是 依约定执行,但需受法定利率上限约束

适用场景:担保合同、合伙协议、垫付协议中明确约定 追偿时按 XX 利率计算利息”“逾期返还垫付款的,按 XX 标准支付资金占用费等内容。

处理规则

1.约定利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 LPR 4 倍的,法院支持按约定利率追偿利息;

2.约定利率超过 LPR 4 倍的,仅支持未超过部分,超过部分不予保护;

3.约定了起算时间的(如 自代偿之日起计算),从约定时间起算;未约定起算时间的,从追偿权人实际垫付之日起算。

典型案例:黄某向银行借款 39.315 万元,某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双方约定 逾期代偿后,黄某自代偿之日起按借款合同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成本。后黄某逾期,担保公司代偿 31.5951 万元,起诉要求黄某支付代偿款及按年利率 4.25% 计算的利息。法院认为双方约定合法有效,判决支持担保公司的诉讼请求。

(二)无约定或约定不明:按法定标准(LPR)追偿利息

当当事人未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时,追偿权人仍可主张利息,但需按法定标准计算,核心是 LPR 为计算依据,弥补资金占用损失

适用场景:未签订书面协议、协议未提及利息、仅约定 返还垫付款但未约定利息等情况。

处理规则

1.利息标准:参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

2.起算时间:自追偿权人实际承担责任、垫付资金之日起算;

3.计息基数:以实际垫付的本金金额为基数,若被追偿人分期还款,基数随还款金额递减。

典型案例A 银行与孟某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年利率 6.8%B 汽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孟某逾期后,B 汽贸代偿 19 万元,剩余 14 万元未追回,起诉要求孟某按年利率 6.8% 支付利息。法院认为 B 汽贸与孟某未约定追偿利息标准,不得直接参照主合同利率,判决按 LPR 计算利息。

(三)特殊类型追偿权:利息追偿的差异化认定

对于合伙追偿权、无因管理追偿权等特殊类型,利息追偿规则需结合权利性质作出差异化认定,核心是 是否存在资金占用损失

1. 合伙追偿权

合伙人超出自己应承担份额清偿债务后,向其他合伙人追偿时,若未约定利息,通常支持按 LPR 计算利息。因为超额清偿的合伙人实际垫付了资金,其他合伙人应赔偿其资金占用损失。

2. 无因管理追偿权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垫付费用后,向受益人追偿时,可主张垫付费用的利息。利息标准按 LPR 计算,自垫付之日起算,理由是管理人的垫付行为使受益人获益,受益人应承担资金占用成本。

3. 共同债务追偿权

夫妻一方、共同债务人超出自己份额清偿债务后,向其他责任人追偿时,参照合伙追偿权规则处理,无约定时按 LPR 计算利息。

(四)例外情形:不支持利息追偿的两种情况

并非所有追偿案件都支持利息主张,以下两种情形下,法院通常不支持利息追偿:

1.追偿权人未实际垫付资金:利息基于资金占用损失产生,若追偿权人未实际支出资金(如仅出具担保函但未代偿),则无资金占用损失,不得主张利息;

2.当事人明确约定 不支付利息:若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追偿时仅返还本金,不支付利息,则按约定执行,追偿权人不得再主张利息,除非该约定被认定为无效。

四、实务操作:利息追偿的证据准备与维权路径

要成功实现利息追偿,需做好证据准备与程序规划,确保每一项主张都有充分依据。

(一)证据准备:固定 权利基础 + 损失事实两类核心证据

利息追偿的证据体系需围绕 有权追偿损失存在两大核心构建,缺一不可。

1. 权利基础证据(证明追偿权合法存在)

合同文件:担保合同、合伙协议、垫付协议等,证明存在追偿权产生的法律关系;

履行凭证:代偿证明、银行转账记录、还款通知单、收据等,证明已实际垫付资金;

责任划分依据:法院判决书、调解书、责任认定书等,证明被追偿人负有最终承担义务。

2. 利息损失证据(证明利息主张的合理性)

约定利息的证据:合同中利息条款、补充协议、沟通记录(如微信、邮件)等,证明双方有利息约定;

法定利息的依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 LPR 数据(需对应计息期间);

计息明细:自行制作的利息计算表,明确本金、利率、起算时间、截止时间、利息金额等,方便法院核算。

(二)维权路径:从协商到诉讼的阶梯式解决方案

建议采取 协商优先、诉讼兜底的阶梯式维权策略,平衡维权成本与效果。

1. 友好协商(成本最低,优先尝试)

主动向被追偿人发送书面催告函,明确告知垫付款金额、利息计算方式、还款期限;

附上代偿凭证、合同条款等证据,增强催告的说服力;

可协商分期还款、利息减免等方案,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

2. 第三方调解(高效便捷,化解矛盾)

若协商无果,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申请调解;

调解达成的协议可申请司法确认,具备强制执行效力。

3. 诉讼 / 仲裁(终极手段,强制维权)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或按约定申请仲裁),提交起诉状、证据清单及相关证据;

诉讼中可申请财产保全,查封、冻结被追偿人的财产,保障后续执行;

胜诉后若被追偿人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直接扣划款项或拍卖财产。

(三)关键提醒:利息主张的三大实务要点

1.及时主张,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利息追偿的诉讼时效与本金一致,自垫付之日起计算 3 年。若超过诉讼时效未主张,将丧失胜诉权,需及时催告并留存催告证据(如快递单据、聊天记录)中断时效。

2.准确计算 LPR,分段计息LPR 每月更新,若计息期间跨越多个 LPR 调整周期,需按调整时间分段计算利息,确保金额准确。

3.避免 高利约定,降低败诉风险:约定利率时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 LPR 4 倍,否则超过部分无法得到支持,建议约定 LPR 1.5 倍计算”“按同期 LPR 计算等合规条款。

五、常见误区:利息追偿的认知偏差纠正

误区一:主合同有利息约定,追偿时可直接按主合同利率主张

纠正:追偿权的权利基础是追偿权人与被追偿人的法律关系,而非主合同关系。若追偿双方未约定利息,不得直接参照主合同利率,只能按 LPR 计算。例如,保证人不能仅凭主合同约定的 6.8% 年利率主张追偿利息,需双方有明确约定方可。

误区二:未约定利息,就不能主张任何利息

纠正:未约定利息不代表丧失利息追偿权。根据法定补充规则,追偿权人可主张按 LPR 计算的资金占用利息,这是对实际损失的法定补偿,法院通常会予以支持。

误区三:利息可以从起诉之日起算

纠正:利息的起算时间应自追偿权人实际垫付资金之日起算,而非起诉之日。因为从垫付之日起,追偿权人已产生资金占用损失,被追偿人应自此时承担赔偿责任。

误区四:所有追偿案件都能主张利息

纠正:若追偿权人未实际垫付资金,或双方明确约定不支付利息,则无法主张利息。利息追偿的前提是存在真实的资金占用损失且无相反约定。

结语

利息是否属于追偿范围,本质是 约定与法定”“权利与义务”“损失与补偿的平衡问题。核心规则可概括为:有约定从约定(不超利率上限),无约定从法定(按 LPR 计算),有损失可追偿,无损失不支持

对市场主体而言,事前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利息条款,避免后续争议;事中应及时留存垫付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为追偿做好准备;事后应在诉讼时效内依法维权,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实现利息追偿。

若遇到复杂案件(如涉及多方追偿、利率约定模糊、跨境垫付等),建议咨询专业律师,结合具体案情制定维权方案,确保利息追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