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离职不给工资合法吗?
2025-09-150在劳动用工的现实场景中,工伤问题一直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极为关注的焦点。当工伤员工选择离职时,工资的结算与支付往往会引发诸多争议。其中,工伤离职不给工资这一现象,严重挑战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触犯了法律的红线。对于工伤离职员工而言,了解自己的工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依据具体法律条文,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工伤离职不给工资的相关法律问题。
工伤期间工资支付的法律依据
停工留薪期工资的法定保障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这一规定明确了用人单位在员工工伤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支付义务,旨在保障工伤员工在接受治疗和康复期间的基本生活来源,使其能够安心养伤,无需为经济问题担忧。例如,小张在工作中因意外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停工留薪期为 6 个月。在此期间,他所在的公司应按照其受伤前的工资福利待遇,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各项收入。
工资支付的范围与标准
工伤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原工资福利待遇,涵盖了多个方面。原工资通常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 12 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这里的工资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与工作相关的各项收入。例如,小王在一家企业担任销售岗位,其月工资由基本工资 5000 元、绩效奖金 2000 元以及交通补贴 500 元组成。在工伤停工留薪期内,小王的原工资福利待遇应为每月 7500 元,用人单位应以此标准进行支付。
此外,若工伤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有加班工资、夜班补贴等特殊工资项目,用人单位同样应按照正常工作时的标准一并支付。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工伤员工工资权益的全面保护,确保其在工伤期间的经济收入不受影响。
工伤离职时工资结算的法律要求
离职时工资应及时足额结算
当工伤员工选择离职时,用人单位必须及时、足额地结算其工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这意味着,无论工伤员工是主动辞职还是因工伤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在离职时一次性结清所有应发工资,包括工伤停工留薪期内未支付的工资以及离职当月已工作天数的工资。
例如,小李在工伤停工留薪期结束后,决定辞职。其所在公司应在小李办理离职手续的当天,结算并支付其停工留薪期内剩余未发的工资,以及离职当月工作了 15 天的工资。若公司拖延或拒绝支付,就属于违法行为。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与工资的关联
对于因工伤致残的员工,在离职时除了应获得正常工资结算外,还可能涉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该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与工资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对工伤员工因伤残导致就业能力下降、再就业可能面临困难的一种经济补偿。在计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时,通常会参考工伤员工的工资标准以及伤残等级。例如,在某些地区,五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可能是工伤员工本人工资的 18 个月数额,六级伤残为 16 个月等。这进一步强调了用人单位在工伤员工离职时,不仅要支付工资,还需依法支付相应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保障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
工伤离职不给工资的法律后果
劳动监察部门的介入与处罚
如果用人单位在工伤员工离职时拒绝支付工资,员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旦查实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将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若用人单位逾期仍不支付,劳动监察部门可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例如,小赵工伤离职后,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其工资。小赵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后,劳动监察部门经调查核实,责令该公司在 15 日内支付小赵的工资。若公司在规定期限内未支付,劳动监察部门可依法对公司处以罚款,并要求公司按照小赵工资的一定比例加付赔偿金,以惩罚公司的违法行为,维护小赵的合法权益。
劳动仲裁与诉讼的法律救济
工伤员工还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工资权益。员工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经济补偿等。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及陈述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若员工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劳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工伤员工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以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工伤事实以及工资拖欠情况。例如,小陈工伤离职后公司未支付工资,小陈申请劳动仲裁,他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了自己的劳动合同、受伤后的工伤认定书以及之前的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裁决公司支付小陈拖欠的工资及相应经济补偿。若公司不服仲裁结果,小陈可进一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确保自己能拿到应得的工资。
实际案例解读
案例一:成功追回应得工资与赔偿
2023 年,小刘在工作中不慎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停工留薪期为 8 个月。停工留薪期结束后,小刘因身体原因决定辞职。然而,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小刘停工留薪期内剩余 3 个月的工资,共计 15000 元。小刘多次与公司协商无果后,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确认公司存在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责令公司限期支付工资。但公司仍未按时支付,小刘随后申请劳动仲裁。在仲裁过程中,小刘提供了工伤认定书、劳动合同以及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据。仲裁委员会最终裁决公司支付小刘拖欠的 15000 元工资,并按照法律规定加付赔偿金 5000 元。小刘成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依法维权获法院支持
2024 年,小张在工伤后选择离职,公司却拒绝支付其离职当月的工资以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小张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支付小张相应款项,但公司不服仲裁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庭上,小张出示了充分的证据,包括工伤鉴定报告、离职证明以及工资计算依据等。法院经审理认为,公司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判决公司支付小张离职当月工资 3000 元以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0000 元。小张通过法律手段,在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坚定地维护了自己在工伤离职时应得的工资和其他权益。
工伤员工应对工资拖欠的建议
及时收集与保留证据
工伤员工在遭遇工资拖欠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与用人单位沟通工资问题的邮件、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充分的证据能够在劳动监察投诉、劳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有力地支持员工的主张。例如,在与用人单位沟通工资问题时,员工可以通过手机录音功能,记录下双方的对话内容,以备后续维权使用。
积极与用人单位协商沟通
在发现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后,员工应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积极的协商沟通。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向用人单位说明其工资支付义务以及拖欠工资的违法性,要求用人单位尽快支付工资。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沟通记录,如邮件、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若协商成功,双方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若协商不成,员工应及时采取下一步措施,如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果断寻求法律帮助
当与用人单位协商无果时,工伤员工应果断寻求法律帮助。可以先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员工应及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整个法律维权过程中,员工可以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建议和指导,确保自己的维权行动合法、有效。例如,员工可以通过拨打当地的法律援助热线,咨询相关法律问题,了解自己的维权途径和方法。
工伤离职不给工资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工伤员工应充分了解自己在工伤期间和离职时的工资权益,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用人单位也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工资支付义务,避免因违法行为而面临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