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首页 关于我们 专业领域 专业人员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律师观点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实名诈骗属于网络诈骗吗?

实名诈骗属于网络诈骗吗?

 2025-06-120
[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人们常常听闻 “实名诈骗” 和 “网络诈骗” 这两个词,不禁心生疑惑:实名诈骗属于网络诈骗吗?要解开这个谜团,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人们常常听闻 实名诈骗网络诈骗这两个词,不禁心生疑惑:实名诈骗属于网络诈骗吗?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法律知识层面深入剖析,明晰两者的定义、特征及内在联系。

一、实名诈骗的概念与常见情形

(一)实名诈骗的定义

实名诈骗,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它通常指诈骗者在实施诈骗行为过程中,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或借助真实身份的表象来获取受害者信任,进而骗取财物或非法利益的行为。这种诈骗方式与传统诈骗中使用虚假身份有所不同,诈骗者利用人们对真实身份的天然信任感,精心布局骗局。

(二)常见的实名诈骗情形

1.以办理特殊事务为名:如前文提及的资阳男子王某,他向受害者唐先生声称能帮忙不通过考试就拿到 医师资格证。为增强可信度,王某向唐先生出示真实身份证,还接受实地考察、签订合同。唐先生基于对其真实身份的信任,先后转账 5 万元。然而,到约定拿证时间,王某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最终被警方认定为诈骗行为。此类诈骗常见于声称能办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户口迁移等特殊事务,利用人们对这些事务的急切需求和对真实身份的信赖实施诈骗。

2.熟人实名借款诈骗: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熟人以真实身份,编造诸如家人重病、生意周转困难等理由向你借款,承诺短期内归还。但借款到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这种基于熟人关系和真实身份的借款请求,往往让受害者难以拒绝,且在借款时放松警惕,最终遭受损失。例如,小李的大学同学小张,以母亲突发心脏病急需手术费为由,向小李借款 5 万元,并出具了借条。小李出于对同学的信任,未多想便转账给小张。但之后小张却失联,小李多方打听才发现自己被骗。

3.商业合作中的实名诈骗:在商业领域,部分不法分子以真实注册的公司名义,与其他企业或个人洽谈合作项目。他们提供真实的公司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明等资料,让合作方误以为是正规商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以收取预付款、保证金、设备采购款等为由,骗取合作方资金后逃之夭夭。比如,某公司与一家自称有强大资源的 “XX 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XX 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对方支付 50 万元预付款用于前期项目筹备。款项支付后,该公司却未按约定开展项目,且相关负责人联系不上,经调查发现该公司虽真实注册,但早已资不抵债,负责人借合作之名实施诈骗。

二、网络诈骗的内涵与特点

(一)网络诈骗的法律定义

根据相关法律及普遍认知,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涵盖了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类诈骗形式,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性和便捷性,突破了地域限制,作案手段多样且隐蔽性强。

(二)网络诈骗的显著特点

1.手段多样且隐蔽: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网络购物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网络兼职刷单诈骗等。诈骗分子利用虚假网站、APP、社交媒体等多种网络平台,精心设计骗局。他们通过技术手段隐藏真实身份和位置,使用虚拟 IP 地址、改号软件等,让受害者难以追踪。例如,在网络购物诈骗中,诈骗分子会制作与正规购物平台极为相似的虚假网站,诱使消费者输入银行卡信息,从而盗刷资金;网络交友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虚构身份,在社交平台与受害者建立感情联系,逐步诱导受害者转账。

2.传播迅速,受众广泛:互联网的高速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诈骗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触达大量人群。诈骗分子通过群发诈骗短信、邮件,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撒网等方式,将诈骗信息迅速传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人群都可能成为目标。以刷单返利诈骗为例,诈骗分子通过在微信群、QQ 群等社交群组发布刷单兼职信息,吸引众多想要赚取额外收入的人群,其中不乏学生、家庭主妇等。

3.跨地域性:网络诈骗不受地域限制,诈骗分子可能身处国内甚至国外,却能对全球范围内的受害者实施诈骗。他们利用不同地区法律差异和监管漏洞,逃避打击。比如一些跨境网络赌博平台,服务器设在境外,通过网络吸引国内用户参与赌博,同时实施诈骗,让受害者维权困难。

三、实名诈骗与网络诈骗的关系辨析

(一)实名诈骗可能构成网络诈骗的情形

1.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实名诈骗:当诈骗者借助互联网平台,使用真实身份或伪装成真实身份进行诈骗时,这种实名诈骗就属于网络诈骗范畴。例如,在一些网络交友平台上,诈骗者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和部分真实信息注册账号,与受害者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以各种理由向受害者索要钱财,如生病住院、投资失败需周转等。这种利用网络交友平台,基于真实身份信息建立信任关系实施的诈骗,符合网络诈骗利用互联网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特征。

2.借助网络技术辅助的实名诈骗:部分实名诈骗虽核心行为并非完全在网络上完成,但借助网络技术辅助实施。比如,诈骗者通过网络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然后利用这些真实身份信息,以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诈骗。像一些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诈骗,诈骗分子获取受害者真实身份信息后,通过电话联系受害者,以涉嫌违法犯罪需配合调查为由,诱使受害者转账。虽然诈骗者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伪装成公检法人员,但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和电话这种电信网络手段实施诈骗,也构成网络诈骗。

(二)实名诈骗与网络诈骗的区别

1.实施手段并非完全重合:虽然部分实名诈骗借助网络,但并非所有实名诈骗都依赖网络技术。如前文提到的熟人线下借款诈骗,诈骗者直接与受害者面对面沟通借款,未涉及网络操作,这种实名诈骗就不属于网络诈骗。而网络诈骗则必然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网络工具等实施诈骗行为。

2.身份利用方式的差异:实名诈骗强调对真实身份或真实身份表象的利用,旨在获取受害者信任;网络诈骗更侧重于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身份真假并非关键,重点是通过网络手段编造虚假事实。例如,在网络刷单诈骗中,诈骗分子可能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账号,但这并不影响其构成网络诈骗,其核心在于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刷单返利骗局骗取财物。

四、实名诈骗(涉及网络诈骗情形)的法律后果

(一)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若实名诈骗行为符合网络诈骗的构成要件,达到相应数额标准,诈骗者将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如前文案例中,资阳男子王某以办理假证为名实施实名诈骗,骗取多人近 20 万元,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二)民事赔偿责任

除刑事责任外,实施实名诈骗(涉及网络诈骗情形)的诈骗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因诈骗行为给受害者造成财产损失的,诈骗者应当返还诈骗所得财物;无法返还的,应折价赔偿。例如,在网络购物实名诈骗中,诈骗者骗取消费者购物款项,除需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将骗取的款项退还给消费者;若造成消费者其他损失,如因等待商品延误导致的额外费用支出等,也需一并赔偿。

(三)行政责任

对于一些情节较轻,尚不构成犯罪的实名诈骗(涉及网络诈骗情形)行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比如,在网络上以小额返利为名实施实名诈骗,骗取少量财物,未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的,可能会受到治安拘留和罚款等行政处罚。

五、遭遇实名诈骗(涉及网络诈骗情形)的应对措施

(一)及时保留证据

一旦发现可能遭遇实名诈骗且涉及网络诈骗情形,要立即保留相关证据。包括与诈骗者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记录、诈骗信息截图等。这些证据对于后续报警、维权至关重要。例如,在网络交友实名诈骗中,要保存好双方的聊天记录,特别是涉及诈骗者索要钱财的内容;转账时,务必留存转账凭证,包括转账时间、金额、收款账号等信息。

(二)立即报警求助

保留证据后,应迅速拨打 110 报警电话或前往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向警方详细说明被骗经过,提供保留的证据材料。警方会根据案件情况展开调查,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诈骗分子,尽力挽回受害者损失。如前文提及的网络交友诈骗案例,受害者及时报警后,警方通过对聊天记录、转账信息等线索的分析,成功锁定诈骗分子并追回部分被骗资金。

(三)联系相关平台

若诈骗行为发生在特定网络平台,如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要及时联系平台客服反映情况。平台通常有相应的安全机制和处理流程,可能会采取冻结诈骗账号、协助调查等措施。例如,在电商平台遭遇实名诈骗,消费者可向平台客服投诉,平台会对涉事店铺进行调查,若确认存在诈骗行为,会对店铺进行封禁等处理,同时协助消费者维权。

实名诈骗与网络诈骗存在部分交集,当实名诈骗借助网络技术和平台实施时,便构成网络诈骗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哪种诈骗,都会给受害者带来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我们应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一旦遭遇诈骗,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